展览讲座
2015年3月23日晚七点,由best365官网主办,科研创作处、艺术与人文best365、国际交流处承办的best365官网中文版讲坛在best365官网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best365官网中文版讲坛的主讲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坎特视觉艺术中心亚洲主任、美国埃德加•斯诺基金会董事、美国国家美术馆高级客座主任杨晓能教授。杨晓能教授的研究方向是侧重从考古发现出发释读中国文化艺术,此次针对best365官网相关专业的特点,给大家带来了题为《考古发现的图像(绘画)及其功能和性质 》的讲座。
杨教授的讲座直指主题,从考古发现的图像探讨其背后的功能性,期间穿插讲解了有关墓葬美术方面的知识。他的讲解态度严谨,见解独到而又不失幽默风趣,为了让同学们更加容易理解,语言上尽可能通俗易懂,每一位在场的同学都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时不时有同学拍摄杨教授课件上的珍贵图像,或者互相小声讨论讲座内容。战国漆奁上开创传统的横幅组画、秦国宫殿遗址惟妙惟肖的车马出行图、马王堆汉墓寓意深刻的帛画、北齐权贵墓画技高超的大型壁画、唐代富贵高雅的仕女屏风画……都令人赞叹。杨教授讲解早期墓葬绘画在当时不是美术品,而各有其责和功能,为墓主人死后的生活所绘;从某种角度讲,墓葬的建造、随葬品的摆放和图像的绘制,犹如现代装置艺术的立意和实施。杨教授以“做学问不要单纯为了创造一个新颖的名词或学科。”作为结束语,现场掌声雷动,这一场精彩的讲座,每个在场的同学都是意犹未尽,先后有六位同学向杨教授提出自己学习当中的困惑,杨教授都耐心地进行了解答。
提问结束后,艺术与人文best365邵亮院长进行了简短地总结:杨教授的讲座虽然时间不长,但非常生动地表达了艺术应该还原于本身环境、历史当中,这提醒同学们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艺术不是孤立的,要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中、文化中去看,放在一个完整的时空情境中去看。最后邵老师又向杨晓能教授表达了深切的感谢,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杨晓能讲座内容摘要整理:
这个讲题有一些针对性,比如说近年兴起的“墓葬美术”研究。当时我就提出一个疑问,有墓葬美术吗?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些资料,我说的这个问题是肯定的,还是否定,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可以一起来判断。这次讲座的核心问题就是“墓葬美术”的概念。墓葬中的出土物当时是否属于美术范畴?我们是不是应当整体考虑墓葬的出土物?这些出土物在当时是做什么用的?其实这些器物原来的功能并不能算是美术,而是研究者以现代概念所做的命名,可谓张冠李戴。
考古发掘出很多文物,以现在的角度有的可以归到雕塑类,或者归到工艺品类,研究博物馆学也可以归到青铜器,陶瓷器或者玉器,那为什么我要选择绘画呢?比如说我们美院的同学,非常直接的就可以把出土绘画和美术相关联,从现代人的角度这是一种美术。而考古学的成就使我们能够抛开传世品,研究出土的延续几千年的绘画和原状,构建一部地下的绘画史。对墓葬出土“美术品”整体性的观察,以及对“墓葬美术”这样一种提法的重新审视,可以避免对此领域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误导。
最近几十年的考古成就,得以将绘画实物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史前时期。比如说这个仰韶文化的陶缸或瓮棺(埋小孩的棺材)上面的图案很有名,但是它实际上有一定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绘画,而是瓮棺葬组成部分。对这个图案的解释很多,从今天研究美术史的角度可以把它归到绘画类别里面,但是它原来的目的并不是纯艺术。历代墓葬中出土了很多“艺术品”,比如说兵马俑,从现代角度看是雕塑,但是在当时来说相当于一种代用的殉葬品。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比如商代的时候,有权有势的人,或商王和权贵死了都要埋真人真物殉葬。但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且杀太多埋太多也承受不了,从东周时代开始流行以制作模型来代替真人、动物和实用器的时尚。可是古人并没有认为这些明器或“雕塑”是艺术品。
这里讲绘画对我们搞美术的同学特别重要,因为解放前,或者是五十年前左右,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基本上就是引用早期文献。比如说张彦远说谁画的怎么样,到底画什么样你也不知道,只是文字描述。传世的绘画,比如说宋以前,包括宋代的很少,而且多有争议。我们看到的就是很有名的传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这幅作品本身是由几块拼起来的,时代也不一样。
为什么从考古学角度研究绘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美术史的教学和研究往往把与美术相关的出土文物挑出来单说,比如讲绘画就挑出一副很漂亮的画来讲。考古学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不像盗墓者,他们偷到宝贝,但你不知道出土状况,而考古学可以给你提供更多的信息。诸如这画在墓里怎么放,当时什么功能,和其他器物的关系等,可以让你清晰的理解这些画作的原有作用。不管怎么说,古代墓葬中的画基本上不是作为美术品而制作的,它均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早期留下的我们认为是绘画的遗物,和目前传世的绘画作品以及现在流行的绘画形式有传承关系。其中有为大家所熟知的牛河梁出土的壁画、马王堆帛画、徐显秀墓壁画、娄叡墓壁画等等。类型也包括卷轴画、壁画、屏风画、扇面画、以及木梳、漆器等器物上的装饰,纷繁多样。绘画的题材也包罗了人物、山水、花鸟等。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系统梳理以及大量实物的展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其目的一致,其实都是为死者营造一个尽量美好的死后世界。另外,对比山西北齐绘画中的鹅蛋脸和河北湾漳大墓中的人物面貌,说明不能用一个风格简单地概括时代的面貌,时代的风格是多元性和区域性并存的。
这是在新疆阿斯塔拉出土的屏风画,也就九十厘米高,但技术娴熟,画的非常细,呈现了盛唐风格。既然讲到这了,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个肥美人,肥美人造型是唐代的特色,大家听到很多美好的传说,一般说唐代为什么有肥美人呢,是因为杨贵妃很丰满,得到皇帝的宠爱,所以也就成为唐代妇女以肥为美的时尚。但现在的考古学纠正了这个传说,大家看这个《戏鸭图》从绘画角度上处理的非常好,鸭子的神态和尾巴上的飞白,处理的恰到好处。这个墓葬的断代是公元668年,而杨贵妃是8世纪的人。实际上杨贵妃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最强盛的一个时期,生活优越。大家想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流行秀骨清风的造型,因为南北朝是中国战乱的时期,大家天天在逃避战乱,没有那么多人能够养尊处优,养的很胖。唐代富裕安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丰衣足食,有这种社会基础,人才可能胖。所以当皇亲贵族中的胖人成为主流时,人的审美观也随之改变,觉得胖是一种美和富贵的象征,这种美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应。唐朝优越的生活条件不仅让女士非常丰满,肥胖男士的形象亦不鲜见。
大家看到马王堆汉墓里面的埋葬组合,如果作一个形象的比喻,墓葬就像是一个乐队,它是一个组合,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交响乐队。如果你很有权势,你就可以组建一个大型交响大乐队,具体成员根据时尚和风俗有不同组合,而建造墓葬的人就是指挥家。套用现代概念的话,墓葬就像现在流行的装置艺术,墓室如展厅,墓内的物品是用现成的东西摆列,物品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财力和孝心。和当代装置艺术本质不同之处是,墓葬的建造和随葬品的装置不是以美术欣赏为目的。那么,到底所谓的“墓葬艺术”是什么呢?不论是地上还是地下部分,墓葬是一种早期概念性的装置。墓葬的建造过程、出殡的过程以及祭祀的过程就是一种表演形式,或多或少的类似当代的行为艺术。墓葬不仅是死者栖身之处,也是死者的后人(造墓者)的社会宣言。其他国家的古代文明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我们现在研究墓葬的出土文物,如果从美术史的角度,将其分类为绘画或雕塑,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把墓葬及其随葬品归类为“墓葬美术”,这本身从概念上讲就存在一个问题,因为当时它们不是美术。问题是怎么能把这个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再开课教学生,这是一个误导。我曾经多次指出,如果要研究绘画史,不可回避考古材料;如果研究雕塑史,必须使用出土文物;如果按照出土器物的质料分类研究,诸如青铜器、玉器、陶器,更是考古学等学科的基本手法。但是“墓葬美术”这个名词或“学科专业”完全不能反映墓葬和随葬品的功能、性质和相关社会,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今天以出土绘画为例讲了这么多,实际上就是阐述一个道理,做学问,不要急于创造一个时髦,创造一个新的词汇,或者创造一个专业,尤其是连你自己都没有想清楚是否正确的时候。我基本上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啊,错的地方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以下为讲座全程视频:
科研创作处
2015年3月25日
快速链接
统一门户
服务大厅
院长信箱
北方美术
图书馆
廉韵津沽
继续教育
移动门户
官方微信平台